第七百四十三章 您果然深思熟慮
家父漢高祖 by 歷史系之狼
2023-9-25 22:35
“陛下的行為,實在算不上是明君之所為,明明有更妥當的手段,何必如此?!”
“陛下!!禦史大夫不受理我的上訴,將我無辜的關押在牢獄內!折辱有功之將!”
當劉恒皺起眉頭來,訓斥自家這位行事乖張的小老弟的時候,柴奇充分的發揮出了劉長所交予他的使命,分散火力,反咬壹口。
劉長皺著眉頭,不悅的說道:“不過是將妳關押了壹段時日,何以說的如此誇張呢?”
劉恒板著臉,沒有說話,早在看到劉長帶著這兩人前來的時候,劉恒其實就已經明白了劉長的想法,這孩子打小就聰明,在躲避罪罰的方面有著傑出的天賦……劉恒壓根不理會那柴奇,搖著頭,說道:“陛下最好還是想想該怎麽善後吧,您這次在各地所造成的危害,實在是太大了。”
主父偃作為陛下的二號狗腿,可受不了這樣的訓斥。
“禦史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嘛?!”
“陛下在唐國懲治不法奸賊,在夏國收拾了盜賊,在趙國除掉了無能的大臣,在梁國除掉了對抗廟堂的名士,在沛郡除掉了作惡多端的宗室大族……這些舉動,哪壹個是對廟堂有害的?若是妳們這些官員有點用,陛下也不至於親自去做這些事情!!如今居然還說什麽善後,還要善什麽後啊?!”
劉恒嚴肅的說道:“唐夏二國倒是無礙,可是陛下在趙國帶走了壹大批的內臣,當面羞辱他們,如今趙國內部出現了大量的官員空缺,還引發了不少官吏的辭職,這是其壹,在梁國逼殺名士,確實是解決了名士對抗廟堂的問題,可是,這舉動也引起了梁國的動亂,更是帶壞了梁國的名聲,現在梁人在外,處處受到嘲諷,眾人口中都是那句唯不在梁……這是要逼梁人離心嘛?!”
“最嚴重的就是在沛郡了,陛下當眾打殺宗室,宗正以下的同姓族人,都對陛下的行為極為不滿,高皇帝之制,處置宗室需要通過宗正,哪有當街打殺的道理?!”
主父偃再次訓斥道:“迂腐!”
“就是因為國內大臣都是妳這樣的迂腐想法,瞻前顧後的,才會導致出現這麽多的奸賊,如今陛下為妳們解決了這些事情,妳還要訓斥陛下做事激烈,豈有此理?!妳不為人臣!!”
劉長忍不住偷偷拉了壹下主父偃。
我是讓妳來分擔火力,可妳別說的太過啊,稍後要是真激怒了他可就不好收場了。
劉恒畢竟不是晁錯,本人的涵養極高,忍耐力也很強,哪怕是面對如此無禮的主父偃,他也能不生氣。
“陛下……得快點安撫趙,梁,宗室,治理國家,有些時候是需要快刀斬亂麻,但是安撫同樣也不能缺,剛柔並濟才是最好的道理,壹味的用強政來治理,會引發很多不必要的麻煩,妳或許不在意這些麻煩,但是等這些東西積累到了某種程度,等到安,或者遷的時期,只怕就會不同了……作為君王,做事之前要多考慮,不能著急……”
劉長聽著就覺得麻煩,隨意揮了揮手。
“做都做了,管他有什麽麻煩呢?若是再有人敢說對朕不滿的,朕全給他打殺了,如此就沒有人敢不滿了!”
“陛下能讓他們不敢明面說出自己的不滿,難道還能讓他們不敢在心裏想嗎?陛下可知道路以目的典故?!”
“我是兵家之傳人!不懂什麽典故!”
劉長將頭壹橫,決定無視禦史大夫的勸諫。
劉恒忽然笑了起來,點著頭,“妳要是這麽說,那我就知道該怎麽辦了。”
劉恒緩緩解下了自己的三公官綬,對甲士吩咐道:“都出去,站在殿外,不許任何人靠近!”。
他將柴奇和主父偃都給轟了出去。
劉長有些驚訝,“四哥,妳要做什麽?”
“以禦史大夫的身份勸諫妳,妳不聽,那我就以妳哥哥的身份來勸諫妳……大哥二哥都不在,三哥在趙,長安之內,就我最年長了……妳不打算安撫他們是吧?”
看著四哥要脫鞋了,劉長目瞪口呆。
“四哥啊,妳向來是最溫良的,怎麽也開始搞這壹套了?毆打皇帝是大漢律法嚴令禁止的行為!!”
“毆打皇帝是違法的,但是私下裏管教弟弟總沒錯吧?放心吧,管教之後,我會跟阿母如實告知情況……”
劉長當即決定擺手,“四哥,四哥,我又沒說不安撫,妳何必如此沖動呢?作為君王,最不能的就是著急,要剛柔並濟,這才是最好的道理啊……怎麽能壹言不合就要拖鞋打人呢?這樣的昏君做派可是不好的……”
“我就問妳,善不善後?!”
劉長很是硬氣,打著自己的胸口,“我劉長做人頂天立地,說了善後就是善後,妳要如何啊?!”
看著這威武不能屈的弟弟,劉恒這才重新坐在了劉長的面前。
“首先是趙國的那些空缺,要盡快安排好官員,趙王在趙國的名聲還不錯,要吩咐趙王多去往那些大族家裏走壹走,挑選他們族內優秀的年輕人前來長安擔任郎中……另外,袁盎那邊來壹手明貶暗升,讓那些人看看妳的態度就好,我這裏有幾個人選,可以作為袁盎的副手……”
劉恒認真的說起了自己的想法,他說道:“趙國的情況是諸國內最為特殊的,他們的傳統觀念很深,至今都是在搞春秋大義那壹套……君辱臣死的觀念很深,因此對袁盎這位大權在握的國相很是不滿,都傾向於趙王,妳這次,直接將那些傳統趙國官員掏空了,十來個大臣都被妳直接送回長安……其實,妳不必這麽著急,明明有更妥善的解決辦法,可說什麽都遲了,既然做了,那就快點完成善後,將趙國整體的思想給調整過來。”
“我舉薦壹個人去輔佐袁盎,我所舉薦的就是大儒韓嬰,此人當初負責孝仁皇帝的葬事,表現很是出色……又精通儒學,主張忠君忠國大壹統,此人當初在趙國傳學,弟子極多,深受當地人的歡迎,當地人都很贊同他的忠君理念,不過是狹隘的忠趙君,經過太子的點醒,此人的忠君主張已經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,讓他去趙國,能引導當地的風氣和主張……”
劉長聽的很是認真,聽著四哥的解釋,眼裏滿是崇拜。
我哥好強啊!!怎麽我就沒想到呢?
劉恒在這方面自帶著天賦,他看事很清楚,壹眼就能看破其中的內在,劉長看趙國,就覺得這些大臣都有點毛病,天天教唆劉如意謀反,傻子輔佐傻子,全國上下就袁盎壹個正常人。
而劉恒看趙國,卻能看到本土忠君思想與廟堂的集權主張的對立。
“不出三年,趙國的情況定然更有很大的轉變,要多吸納趙國的人進入長安,分化其勢,減少原先這套狹隘主張所帶來的影響。”
劉長想了想,趙國還真的是這樣,當初自己那昏庸阿父去趙國,就是因為對姐夫不夠尊重,用了箕坐,姐夫的大臣就直接在私下裏謀反,想要殺了阿父……姐夫都不知道這件事,險些連坐被殺。
劉如意麾下那些大臣天天教唆他謀反,其實也未必就是想真的讓他當皇帝,主要還是不想自家君王受了委屈,想要為趙王楊威……但是這種春秋時的想法,現在已經不適合當下大壹統的環境了,難怪歷史上的趙王是個高危職業,誰上誰死,底下壹群大臣教唆著,誰能過的好呢?適合當趙王的大概只有劉長這樣的狠人,才能上下壹心,眾誌成城的開始謀反大業。
“然後就是梁國的問題了。”
“妳怎麽能說出唯不在梁這樣的話啊?!妳是想帶頭去引發對梁國的歧視嗎?想要除掉那些名士,為什麽不采取其他方式呢?有著那麽多殺人不見血的方式,非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?妳解決的倒是快,光是自殺的名士就超過了二十個,名士徹底不能引領梁國內的輿論了,可問題是,梁國的文風卻被妳給打沒了,梁人心裏怎麽可能沒有抱怨呢?”
“現在的辦法,就是將這股怨恨和不滿給引導到那些名士的身上去。”
“將各國對梁國的歧視變成對那些對抗廟堂的名士的歧視,阻止梁國出現離心背德的情況,妳稍後就去找陸嘉,讓陸嘉多在報紙上批判那些名士的作為,多寫壹些梁國內傑出的才俊,多用梁國文人的文章,說壹些這些才俊被梁國名士們所打壓的故事,要讓天下人覺得,梁國人是受害者,他們壹直都被這些名士給壓著,讓梁國的才俊不要在各地受到區別對待,引發憐憫之心……我會告訴妳怎麽去編這類的故事……”
劉長認認真真的聽著,急忙點點頭。
“我舉薦壹個人前往梁國來做這些事情,曾經負責教導太子的大家司馬季主,此人極為擅長辯論,擅長造勢,妳讓他去梁國,讓他多去鼓吹當地的年輕才俊,收那些年輕人為弟子,同時多發文章來抨擊那些名士……讓他待個三四年,梁國的風氣就會不同,各地對梁國的態度也就驟變了,名士再也無法在梁國立足了。”
“好,好,四哥,那沛郡呢?”
“沛郡的事情,不是特殊的,主要還是大族的問題,當初跟隨阿父建功立業的那些人,他們的宗族現在都很強大,而且他們嚴格來說,是不屬於豪強的範圍內,就是遷徙,誰又敢讓他們遷徙呢?他們可是有功之家啊,若是逼迫他們遷徙,那就是使功臣寒心,妳總不能強遷了夏侯嬰將軍的家人?不能強遷了蕭相的家人吧?宗族只是當地最大的大族,因此反抗才最激烈。”
“我想了很久,若是想要對付這些大族,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權勢來胡作為非,還是要按著我所說的,放棄世襲,設立無軍功遞減制……但是這個制度目前還不好施行,要先改了制,內外皆平的時候開始著手推行……此令所遭受的反對肯定是最大的,但是關系也是最重大的,至於善後之事,這就不勞煩妳了,我會出面來安撫好宗室的。”
“至於那沛郡,我也舉薦壹個人……讓夏無且去那邊吧,他先前在那邊教導弟子,救濟了不少人,名望很大,讓他坐鎮沛郡,不能起到其他作用,卻可以安撫好百姓,也有利於晁錯的做事。”
劉長將這些話都記了下來,“四哥!我都知道了!”
劉恒長嘆了壹聲,“長啊,做事不能只是圖快,要考慮周道,謹慎而為,除枝不除根,無用之政也!”
“妳作為大漢皇帝,尤其是要謹慎,妳的壹舉壹動,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……若是好的影響倒也算了,若是壞的,那就出大事了,妳可知道我為什麽總是要勸妳節儉嗎?”
“為了不浪費?”
“還是因為妳的影響力啊,妳如今的成就,早已是無人能比,後世的君王,肯定都是以妳為榮,會效仿妳的行為,妳若是以勤儉,那後來的君王都會將勤儉當作是自己的美德,起碼他們驕奢淫逸之時,會有大臣用妳為例來勸諫他們……這是有利於千秋的大事啊,妳難道不想讓後世的子孫都如同妳這般嗎?”
劉長遲疑了片刻,忽然有些激動。
“兄長,我現在的成就當真已經無人能比了嗎??”
劉恒沈默了許久。
“豎子!!!”
“合著我說了那麽多,妳就記住了這壹段是吧?!!”
……
四哥離開了厚德殿,隨即前來的便是左右國相。
兩人前來稟告國事。
張蒼終於老了。
這位長生不老之相,在保持了同樣的相貌幾十年後,如今的身軀,終於開始有些佝僂,那高大的身軀變小了些,渾身皺巴巴的,不再像從前那般硬朗,行為和語言也開始變得遲緩了壹些。
但是,這並不讓人奇怪,因為,這位大漢國相,今年已經九十歲了。
若是在這個年紀,他還能像從前那樣精神奕奕的,那大家反而該害怕了。
作為廟堂裏年紀最大的大臣,張蒼總是能讓人下意識的忽略掉他的年齡,畢竟,現在的他看起來與其他老臣並沒有什麽區別,在外人看來,他其實也就是七十多歲的模樣。
“改制之事已經完成了……分了門下,尚書,中書。”
“門下之令稱侍中,尚書之令稱仆射,中書之令稱令。”
“禦史仍以舊制,不與三省之內。”
“以張不疑為侍中令門下省,老臣自領中書之令,以陸嘉領尚書仆射。”
劉長點點頭,隨即猛地驚醒,問道:“那我師父呢?他擔任什麽啊?”
張蒼平靜的回答道:“自然是擔任三公,三公依舊設立,作為給與官員的殊榮,不再掌實權,九卿皆歸於尚書府門下,設諸曹。”
“那您現在就是國相領中書令?”
“不錯。”
“這還真是麻煩。”
“陛下,看似麻煩,實際上是卻對諸多不同的官職做了詳細的劃分,不再會有治理混亂,職權疊加的事情發生。”
在新制度上,最大的受害者變成了韓信,被拿走了軍事管理權,張蒼設立尚書兵部曹來負責軍隊的事情,而尚書的兵部曹是由周亞夫來擔任的。但是,太尉依舊是大漢最高的武官,負責擔任皇帝的軍事顧問,對天下的戰事出謀劃策,位高權重,只是將領的調動升遷,糧草運輸等事,都已經不再由他來管理。
目前,九卿還不曾完全改制,只是完成了對三公的更改。
九卿改曹,欒布這個內史就會變成農部曹,宣莫如可能變成刑部曹,陸嘉本該是任禮部曹的,他既然要去領尚書,那這個位置可能就得換個人來接任……
劉長撓了撓頭,他也不知道,這樣的變化對大漢來說,到底是不是壹件好事。
反正對比現在這職權混亂,集權不足的制度,這總是壹個巨大的進步吧。
劉長清了清嗓子,認真對面前兩位國相說道:“朕這次外出各地,發現了不少的問題,因為時日緊急,只能采取壹些急切的行為來解決,但是吧,朕還得要進行善後,就比如說這個趙國……趙國的情況是諸國內最為特殊的,他們的傳統觀念很深,至今都是在搞春秋大義那壹套……”
劉長緩緩說起了自己的看法,趙國,梁國,沛郡等。
張不疑忍不住高呼道:“陛下英明!!!”
張蒼卻不由得瞇了瞇雙眼,他甚至都不用思考,就知道這些話出自誰的嘴,當然,陛下說是自己想的,那就算是他自己想的吧。
“那臣現在就去做善後之事?”
“好!”
“就交給您這位國相領……什麽來著,反正您來操辦就是了!”
“唯。”
兩位國相起身告退,張蒼抓住自己的拐杖,吃力的站起身來,行動有些緩慢,劉長搶先壹把將他扶著,讓他起了身。
“老師啊……您……您還好嗎?若是您覺得累了,覺得疲乏了,我可以讓您去休息的。”
張蒼壹聽,順勢就晃動起了自己的拐杖。
“陛下啊!!老夫時日無多了,願意休個五年的假!!”
看到他這個模樣,劉長就安心了。
看來他還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