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壹百五十七章:神兵
公子風流 by 上山打老虎額
2018-8-3 13:55
高爐設置的地點在不遠處壹處河流的上遊,當地人稱這河為枚河,名字很好聽,下遊便是梅花湖,是紫金山附近的壹處湖泊。
這高爐足有三丈,是根據郝風樓的要求堆砌而成,為了防止散熱,郝風樓命人在內部砌有壹層半米厚的耐火磚,因此這爐子極大,在半腰時,又讓人沿著爐壁堆砌了石屋,屋裏已堆了不少的焦煤。
這樣的高爐與尋常造作局的高爐不同,壹方面是增加了長度,另壹方面爐壁也加寬了不少,這種高爐已經頗有些近代高爐的雛形了,爐底四周和上部為碳磚,下部為粘土磚;整個爐子足足有四人高,半個屋子大,下方有壹個進風口,值得壹提的,則是木匠們做出來的鼓風機。
鼓風機和高爐壹樣,同樣巨大,鼓風機出現於東漢,采取的是水排動力,即選擇湍急的河流的岸邊架起木架,在木架上直立壹個轉軸,上下兩端各安裝壹個大型水輪,在下水輪的輪軸四周裝有葉板,承受水流,是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的裝置;在上臥輪的前面裝壹鼓形的小輪,與上臥輪用“弦索”相聯;在鼓形小輪的頂端安裝壹個曲柄,曲柄上再安裝壹個可以擺動的連桿,連桿的另壹端與鼓風箱相連。這樣,當水流沖擊下臥輪時,就會帶動上臥輪旋轉。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,連桿往復運動,使排扇壹啟壹閉,進行鼓風。
這幾乎是現代鼓風機的雛形,自然,郝風樓在鼓風箱進行了某些改進,采取的是雙向鼓風,裏頭的活塞也想辦法充實,風力更大。
利用水利鼓風,不但解決了人力緊張的問題,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當然,能弄出這麽個東西來,壹方面要感謝自己的老祖宗,郝風樓花了不少功夫,才找到漢時相關的資料,而另壹方面,自然是郝風樓的物理知識,作為穿越者,雖然不能研究出復雜的機器,可是根據壹些基礎的物理知識,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,卻是手到擒來。
排水的風輪與鼓風箱已經連接在了壹起,高爐中的焦煤也已經引燃,鼓風機在水流的帶動下,開始哢哢隨著曲柄運動起來,箱口立即呼呼的吹出風來。
郝風樓松了口氣,原來還怕那些木匠壞事,想不到這些家夥竟是壹次成功,倒是差點小看了他們。
水流湍急,鼓風機的出風也是連綿不絕,而且風力極大,出風的箱口正對高爐的風口,頓時,原本只是冒著黑煙並沒有完全燃燒的焦煤迅速開始啪啪作響,爐子裏的焦煤立即燃燒。
郝風樓不能測試溫度,只能壹直站在壹邊屏息等待,身邊的匠人們也是不做聲,他們心裏隱隱有些期待,期待這位少爺給他們壹種全新的見識。
說也奇怪,從前在造作局的時候,在官吏的皮鞭之下,大家做事都只是應付,有壹日沒壹日的混日子,這鐵煉的如何,和他們壹點關系都沒有,反正只要完成了數量,質量如何,上官不會管,他們更懶得計較。
得過且過,若是真要形容,那麽他們從前的生活狀態就是如此。而現在,他們的心境有些不同了,壹方面是食君之祿,平白讓人家好飯好菜的供養,又不必動輒打罵,覺得有些不好意思。仿佛不做出點好東西出來,就對不住人家。另壹方面,卻也是郝三總管透露,說是只要大家做得好,將來給工錢,而且還可以接家眷來,照樣也是白米飯供養,不只如此,將來若有兒女,還可讓人教授讀書。
雖然不知這做得好到底是何種限度,可是大家卻都告訴自己,定要用心的去做,絕不能丟人。
爐頂上開始冒出煙來,煙霧騰騰,整個爐子裏通紅壹片。
幾個有眼力的工匠深吸壹口氣,道:“少爺,從前咱們取焦炭,大致就是這個溫度。”
郝風樓知道,若只是這個溫度,不可能完全去除焦煤中的硫份,壹旦含硫較多,取出來的焦炭拿去煉鐵,自然連木炭都不如。他頜首點頭:“再等等,還不夠充分。”
足足又等了半個時辰,爐內的溫度持續升高,郝風樓見機差不多了,道:“取碳。”
壹聲令下,早有幾個鐵匠拿出特制的工具,將滾燙的焦炭取出來,接下來的事情也不小,還需粘結、固化、收縮,不過這些,鐵匠們倒是在行,忙活了壹個多時辰,焦炭的樣品便送到了郝風樓的手裏,郝風樓左右看了看,見碳身烏黑,沒有壹絲雜質,便道:“黃老丈,妳來看看,這焦炭如何?”
黃亭連忙排眾而出,接過郝風樓手裏的焦炭,眼睛都瞪大了。
見識過多少焦炭,今日煉出來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大不同,色澤烏黑發亮,通體看不到丁點雜色,實在讓人嘆為觀止。
他點點頭道:“大人,這焦炭已非上品,而是極品。”
郝風樓抿抿嘴,其實凡事最怕認真,只是可惜雖然古時創新有余,卻是認真不足,不肯精細化,而自己所做的壹切除了壹些必要的改進來提高高爐的溫度之外,最重要的是就是認真。
他道:“既然如此,那麽就用焦炭先煉壹爐鐵看看,記住,要將爐子好好清洗幹凈,有了這高爐和鼓風機,火候應當不成問題,焦炭也是極品,能不能煉制出好鐵,就看諸位了。”
工匠們打起精神,有人去搬鐵礦石來,有人準備好焦炭,有人去清洗爐子,壹番忙碌,又是壹兩個時辰過去。
隨即大家熟稔的開始生爐,放入鐵石,燃起焦炭。
等待之中,爐內的溫度開始升高,直到達到了臨界點。
緊接著,鐵水自壹處槽口流淌出來。
有人不由驚道:“是鐵水,鐵水,鐵化作了水。”
若說鐵水,大家都見過,可是全部融化為鐵水,見識的人倒是不多,壹旦融為鐵水,就意味著大量的雜質從鐵中脫離。
接下來的事,就和郝風樓無關了,鐵要煉成鋼,已有眼下最先進的技術,至少在三百年內不會過時,即所謂的灌鋼法。
等到壹日之後,壹柄鋼刀送到了郝風樓面前時,郝風樓試了試這還未開鋒的鋼刀,不是很得法,於是請人叫來朱智淩,朱智淩倒是對刀劍頗有幾分見識,試了試手,不由贊道:“不錯,是把好刀。”
郝風樓苦笑道:“到底多好?”
朱智淩卻是抿嘴:“這我如何知道。”
郝風樓只得苦嘆壹聲,召集了幾個鐵匠的骨幹,讓他們用法子繼續改進,尤其是對火候的把握,不能疏忽,更不能敷衍了事,多煉幾爐,看看哪壹爐煉得更好,將壹些心得記下來。
除此之外,木匠和石匠那邊繼續修建高爐和鼓風機,郝風樓計劃暫時先建起十座,其他的將來再說。
他深知雖然煉鐵成鋼已有了長足的進步,不過眼下時候還早,還需精益求精,看看還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。
這位‘少爺’倒是沒什麽架子,隔三差五便往高爐那裏跑,看鐵匠們煉鐵,偶爾參與他們的討論,幾日之後,鋼鐵煉出來之後確實比開始時要好上了不少,再加上壹些老匠開始傳授和交流鍛打的經驗,大家的水平增長得很快。
日子似乎就這麽過去,郝風樓當然沒有想到陛下的壹份聖旨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朱棣是個講誠信的人,在郝風樓出發的時候,他的聖旨便遞了出去,朝中的大臣壹時傻眼,不過幸好,眼下是永樂年間,不是正德,假若是正德,皇帝竟敢如此‘荒唐’,多半是要指著鼻子大罵壹通,而永樂年間,尚武的精神還在,而且那些勛貴也大多對此頗感興趣,竟都開始議論紛紛起來。
這壹次比試刀劍,不只是準許各邦使節參加,便是藩王也準許參加。恰好近來進京的藩王不少,大家看陛下有興致,自然免不了湊熱鬧。
更有消息傳出,漢王殿下摩拳擦掌,至於太子,似乎最近也在四處尋訪名匠,這位太子殿下素來被人詬病太過文弱,想來也想壹改形象,或許想和漢王壹較高下也是未必。
倒是倭人的反應平平,倭使足利義對此嗤之以鼻。
這位仁兄乃是倭國望族出身,地位極高,此番出海,壹方面是希望互通有無,另外壹方面,是指望著大明新君登基,指著這新君給點賞賜,結果朱棣如此小氣,使他火冒三丈。含憤之余,索性在這兒賴下,壹方面修改國書,暗諷大明慢待倭使,壹方面四處造謠生事。
結果,真出事了。
幾個倭使的隨扈在街上買梨,卻因為覺得價錢太高發生口角,於是壹個倭使直接拔刀,斬下了賣梨之人的腦袋。
壹時之間,南京城炸開了鍋。應天府壹時不知該如何是好,連忙上書,而奏書自然而然的就躺在了朱棣的案頭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