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門狀元

天子

歷史軍事

桃花村。   正是春季,靡靡細雨糾纏不休。   村如其名,村前村後各家院落以及周邊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壹壹章 皇宮考核(下)

寒門狀元 by 天子

2019-5-18 20:19

  謝遷負責的第三場考試結束,筆答題部分就此宣告結束,朱厚照的考卷收了上來,由王鏊、吳寬、焦芳和謝鐸四位閱卷官來批閱。
  其實沒什麽好批改的,太子的答卷除了原文默寫就是填空,再就是壹問壹答的簡單題目,任誰來批閱也批不出個花來。
  朱祐樘目光看向送到四位閱卷官手中的考卷,迫切地想知道兒子回答得怎麽樣,不過按照既定流程,他暫時還不能去過問兒子考卷的情況,因為口答題的部分得由他親自出題。
  朱祐樘負責考策問部分,跟他在殿試上考的策問大相徑庭,那種高難度的策問若是拿來考朱厚照,想讓朱厚照聽明白都不現實。
  這次策問,主要考察的方向,是四書集註和五經集註,以及中的內容,涵蓋壹些朱厚照對於、的個人理解。
  朱祐樘在今天考試之前,特別準備了幾道覺得還不錯的題目,但眼下看來,兒子未必能答得上,他幹脆只能現去想壹些相對簡單的題目,可壹時間竟無從選擇。
  劉健見皇帝沈默不語,出列請示道:“陛下,是否由老臣代勞?”
  朱祐樘擺擺手,道:“朕親自來便可。”
  弘治皇帝對劉健這樣耿直的老臣並不怎麽放心,反倒是對謝遷多了幾分好感,剛才從兒子回答的情況看,只有謝遷的題目相對容易些,兒子能做到提筆如飛,至於劉健和李東陽二人的考題則沒什麽“可取性”。
  至少朱祐樘心中是這麽想的。
  但其實劉健和李東陽也不過是拿、的原文內容來作為考題,並未“綱”,在這件事上,這兩位內閣大學士其實也挺冤枉的。
  皇帝讓我們考什麽,我們就出了相應的題目,太子回答不上來能賴我們嗎?
  朱祐樘先要考察的是部分,其實主要考察的內容集中在、和上。朱祐樘想的是,別的不會,這前三本妳總該記熟了吧?
  以前這麽想沒問題,可現在他再想心裏就不怎麽確定了,兒子連、都背得磕磕絆絆,更何況是?
  尤其教兒子的還是沈溪,這小子學問是好,可出工不出力,總教我兒子玩耍的花樣,這樣能讓我兒子學好嗎?
  朱祐樘想了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,問道:“之中,有幾許內容?”
  朱祐樘上來第壹個問題,就讓在場的大臣覺得“深奧無比”。
  裏有多少內容,這是個足以讓史學界和文化界探討幾十年到最後也沒答案的問題。
  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之間,涵蓋了太多的歷史事件和人物,往往字裏行間中,便能透出壹個時代的縮影。
  這問題放著讓劉健和李東陽等人來解答,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,拿來考太子,是否過分了些?
  但顯然,皇帝不會出壹個無解的題目來為難太子,只是想讓太子回答壹些淺顯的、人所共知的內容便可。
  朱厚照沈默了壹會兒,像是在思考,而後非常自信地回答:“回父皇,中壹共有八書、十表、十二本紀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傳,共壹百三十篇。”
  在場的大臣聽到朱厚照的回答,心裏不由嘀咕,這回答是否太過淺顯了些?任何壹個剛學的人,都該清楚這些才對。
  如果弘治皇帝的問題真的如此簡單,那就算不上疑難問題了。
  但不管怎麽說,朱厚照回答上來了,而且對答流利,總算讓弘治皇帝稍微掙回了面子。
  “嗯。”
  朱祐樘滿意地點了點頭,又問,“那妳在之中,最喜歡哪壹篇?”
  問題馬上又上升了壹個層次,壹共有壹百三十篇,各有千秋,壹個人的喜好,基本可以決定他的性格和追求,這種問題就算是拿來跟壹些鴻儒探討也不為過。
  聽起來,又是高大上的問題。
  但仔細琢磨,皇帝有要自己找臺階下的意思。
  我不問妳具體哪壹篇,只問妳到底對哪篇感興趣,其實說白了就是看看妳哪篇掌握得還算熟練,隨便說出個理由,背上壹小段就可以過關。
  妳可別說妳連壹篇都沒掌握,那妳學可真是學到狗肚子裏去了。
  朱厚照卻把頭揚了起來,用驕傲的語氣道:“回父皇,孩兒最喜歡的壹篇,是,因為孩兒很崇敬霍去病,可以在少年時率領大軍出征匈奴,封狼居胥,建立不世功業。”
  朱祐樘原本只是隨便問問,可聽到這裏,連他也對小小年歲的太子刮目相看。
  先不論太子崇拜霍去病是否合適,但僅就這氣魄來說,有誌向總比沒誌向好,而且正好應景,韃靼人突然跟大明交惡,侵犯大明邊關,如今戰事才剛結束。
  張鶴齡本來擔心得要命,可聽自己小外甥這麽有誌氣,在姐姐眼色支使下,他趕緊走出來為小外甥唱贊歌:“陛下,可喜可賀,太子有如此見識造詣,將來必然是有為明君……”
  旁邊壹幹大臣都用鄙視的目光瞅向張鶴齡,看皇帝臉色轉好就跳出來拍馬屁,果然是外戚媚上的心理。
  不過,這大明朝的皇帝可不是靠武功治國,而是要靠文治,除了太祖和太宗皇帝外,沒哪個皇帝閑著沒事跟草原人過不去,草原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,打下來又不能長期占領,封狼居胥的意義何在?
  朱祐樘從最初的驚喜,變成憂慮,最後臉色沈了下來,規勸道:“明君當以德行安天下黎民,令國祚昌榮,窮兵黷武可非仁君之所為。”
  這話說到文官們的心坎兒裏去了!
  這才是賢明天子應該有的評斷,而不是像張鶴齡那樣說上兩句頌揚的話,就以為太子真的要當開疆拓土威加四海的武皇帝。
  “孩兒不同意父皇的說法。”
  就在眾大臣皆都點頭同意,有大臣還準備站出來說兩句“吾皇聖明”的激贊之言時,太子朱厚照卻態度堅決地開了口。
  張皇後壹聽急了,我這皇兒,平日裏老老實實的,今天竟然敢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出來頂撞他父皇。
  她拼命給兒子使眼色,可朱厚照激動得滿臉通紅,昂著脖子準備據理力爭,他老娘所有的暗示全都白費了。
  “孩兒認為,外夷侵犯我疆土,若君臣不能齊心,將士不能奮起,長此以往只會令邊疆不守,遲早難免會有靖康之恥、崖山之禍,那華夏之土便會為外夷侵占!”朱厚照擲地有聲地說道。
  朱祐樘被兒子這壹套壹套的“歪理謬論”震驚得目瞪口呆,隨即他想到壹個問題,兒子從哪兒學來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,還靖康之恥崖山之禍,這難道不是詛咒老祖宗留下來的江山被外夷侵占?
  “荒唐,荒唐!”
  朱祐樘再也忍不住大聲喝斥兒子,語氣變得極為強硬。
  壹時間大殿內誰都不敢吱聲,龍顏震怒,誰說話誰找死。
  只有朱厚照依然不服,倔強地與朱佑樘對視,“呼哧”、“呼哧”地喘著粗氣。
  朱祐樘突然側過頭,看向沈溪,喝問:“沈卿家,太子這些話,可是妳教的?”
  沈溪本來正在看熱鬧,突然被弘治皇帝點名,心裏直叫冤枉……我連您老要問什麽問題都不知道,怎會提前教太子這些話?怪只怪我平日對太子說了很多生於憂患、死於安樂的警醒之言,令熊孩子害怕,壹旦怕了,他就喜歡多問這方面的內容,把我的話歸納出來在您老面前陳述。
  說不是他教的,其實還是他教的,但這個時候怎麽能據實而言?
  “回陛下,臣並不曾教導太子這些言論。”沈溪趕緊出列告罪。
  朱厚照此時也站出來為沈溪說話:“不關沈先生的事,這些想法,都是孩兒自己想出來的,遠的不說,且說那韃靼人吧,屢次犯邊,而我大明將士能將外敵驅走,是因父皇平日裏善待三軍將士,將士願為朝廷守衛疆土之故……可若連父皇都不想戰,那將士憑什麽浴血沙場,精忠報國?”
  朱厚照最初說得那是有理有據,氣勢不凡,但說到後來,缺乏語言組織能力的缺憾便暴露出來,但仍然話粗理不粗。
  就連在場那些平日裏崇尚文治的儒臣,也不能否定朱厚照這番話的正確性,天子尚且不能堅定必戰之心,何況三軍將士?
  大殿內重新恢復了寧靜。
  靜得讓人害怕。
  皇帝跟太子在治國理念方面有了沖突,這在歷朝歷代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事情,皇帝對兒子不滿意,或許就會把太子給廢了,可在本朝就沒這方面的擔憂……別說嫡兄弟了,太子連庶兄弟都沒有,看樣子未來也很難有,弘治皇帝不把皇位傳給朱厚照,傳給誰?
  而且大部分大臣也覺得,太子這話說得很有道理,要知道太宗皇帝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,不就是為了“天子守國門”嗎?況且大明朝本身就是在驅逐蒙元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,總不能把祖宗的榮光都給丟棄了吧?
  可惜的是小太子蒙在鼓中,以為這次韃靼人是被三軍將士齊心協力給打跑的,若是他知道其實他倚賴的邊軍將士避而不戰,目送韃靼人在大肆劫掠後揚長而去,這會讓小太子多心寒?
  此時四朝元老馬文升出列道:“陛下,老臣以為,窮兵黷武固然不妥,但若外夷犯邊,也不得不奮起壹戰,太子之言甚好。”
  有幾個大臣跟著出來贊同馬文升的觀點,其實卻是他們對此番邊軍不抵抗政策宣泄的壹種不滿。
  朱祐樘輕輕嘆了口氣,他本來就是善於納諫、非常喜歡聽取別人意見之人,不知不覺間,他把文華殿當成了議事的朝堂,現在討論的已經是以後韃靼人再犯邊,要不要舉國壹戰的問題。等他反應過來,臉上不由露出壹絲苦笑,眼下明明是考察兒子學問的考場嘛。
  “嗯……”
  朱祐樘稍微清了清嗓子,想化解壹下大殿中尷尬的氣氛,突然想到兒子之前的考卷尚在四位閱卷官手上,便看向謝鐸等人,問道,“太子對答如何?”
  王鏊奏稟道:“回陛下,太子除第二場篇中有壹句錯漏之外,其余皆對答工整。”
  ***********
  ps:第三更送上!
  今天還有兩更,請大家多多捧場,訂閱、打賞、月票和推薦票天子都要哦!8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