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9章 與羅貫中見面
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 by 落寞的花生
2023-9-17 08:28
“老羅,村民沒有文化,說話直來直去,就別和他們計較了。”朱元璋笑道。
“村長大人,在我老羅看來,他們已經比較有文化了,否則怎麽可能說得出,‘文章寫盡太平事,不肯俯首看蒼生’的話來?”羅貫中道,“這恐怕也是受了秦先生的影響吧。”
“壹個處處受到別人尊敬的人,無論他的說話做事,還是他的生活習慣,都會有人效仿。”
“近朱者赤,就算是文盲,跟著大儒久了,也能說幾句聖人明言出來。”
“不錯。”朱元璋道,“陸家村的村民,受秦先生的影響太大了。在皓月邊上,周圍黯淡的星辰,都會跟著變得明亮起來。”
“二位先忙吧,我們去見秦先生了。”
二人告別了村民,繼續向陸家村小學走去。
“經過兩位村民剛才的提點,我的思想也放開了。”路上,羅貫中說道,“秦先生讓他們剪短頭發,穿便捷的衣服做的很對。”
“這樣,極大的方便了百姓勞作。”
“咱也覺得先生做的很對。”朱元璋道,“咱回去之後,是不是也把頭發給剪了?頭上頂著壹大堆頭發,夏天惹得直冒汗癢的咱難受,洗起來還勞神費力的。”
“村長,妳可是皇上啊,要是妳都把頭發剪了……”羅貫中聞言大驚。
“這有啥大不了的?”朱元璋淡淡的道,“想當年咱當農民的時候,照樣嫌頭發太多礙事。而且咱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時候,腦袋上壹根頭發都沒有。”
“可今時不同往日,您已經是九五之尊,壹言壹行都影響著整個大明王朝。”羅貫中道。
“那就再說吧。”朱元璋似乎也覺得,此時牽連太大,不能輕易去嘗試。如果他留著壹頭短發去上朝,到時候必定群臣嘩然。
“不過,以後如果有百姓學陸家村的村民壹樣的穿著打扮,不可問罪。秦先生教過咱做人要大度,對於像穿著發式這種小事,要大度和寬容,要有廣闊的胸襟。”
“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氣度。古時候各個階層只能有各自的服飾,像百姓不能穿綢緞等等封建規矩,都是小家子氣的表現。”
明朝初期,各階層人士服裝穿著規矩嚴格。而且戶籍制度森嚴,百姓不能亂走。然而因為受到秦宇的影響,這些封建糟粕,都被朱元璋給壹壹摒棄了。
皇上的胸懷,果然受到了那位先生極大的影響,羅貫中聞言,心中暗想。他這個人太厲害了,影響了皇帝,影響了整個大明天下。
就連他自己,剛剛來到陸家村,思想都馬上放開了壹些。
“而且村民剛才說的那句,讀書人自己也要剪頭發剪指甲,卻要求別人不能剪,是既當表子又立牌坊的表現,話糙理不糙哇。”羅貫中道,“由此可見,《孝經》中的那句身體發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,應該刪除。”
“沒必要刪除。”朱元璋道,“秦先生說,古時候壹些東西本來是好的。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不斷篡改,才變成了不好的意思。”
“咱覺得,‘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損毀’這句話,原本的意思是讓人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,不可輕易自殘或者自盡,否則就是對不起父母。”
“原來的意思是好的,後來壹些帝王為了彰顯他們是‘以孝道治國’,讓這句話的意思變了味,這才演變成,連頭發指甲都不能亂剪了。”
“不錯,不錯!”羅貫中道,“秦先生真是目光如炬,慧眼看透了很多現象的本質。”
“而且秦先生還說,以孝治國太單薄了。”朱元璋道,“壹個王朝太大了,紛繁事務眾多,包括外交,軍事,治民等諸多方面。光是壹個孝字,完全不夠。”
“以孝治國,就相當於用壹根蛛絲,試圖吊起千斤重的秤砣。”
“把‘孝’提到治國的首位,改善百姓的生活倒顯得不重要了。”
“歷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節儉,妳有那個精力,還不如多想想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。”
“孝雖然是壹項美德,但對整個王朝來說,並不是最重要的。皇帝不去思考如何提高百姓生活水平,卻天天高呼節儉和孝道,明顯就是不務正業,避重就輕。”
“這些事情,等百姓生活水平完全提高了,天下沒有貧窮的地方了,再說也不遲。”
“秦先生說的有理。”羅貫中道,眼望前方,“我是越來越期待與那位先生見面了。”
……
“啊喔額,衣嗚魚,波潑墨佛……”從陸家村小學裏,傳來郎朗讀書聲。講臺上手拿書本執教的,是小學班長,皇太子朱標。
因為班上學生們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齊,很多本村的孩子還處在啟蒙認字階段。因此秦宇便讓高年級的學生村長家的幾個孩子,輪流教低年級的學生,他自己休息。
這樣做壹來可以鞏固學生們的知識,二來可以鍛煉他們的能力,三來自己也輕松。
“見過村長大人。”徐達在門口看見,上前向皇上見禮。看到皇帝身邊多了壹個陌生人,出於對皇帝的安全考慮,問道:“上位,這位是……”
“他叫羅本,字貫中,三國演義就是他寫的。”朱元璋道,又向羅貫中介紹徐達,“他是徐達。”
“原來是徐帥!”羅貫中心中壹驚,急忙說道。徐達當年奉命北伐驅逐了元庭殘余,恢復了漢家江山,在大明可謂是家喻戶曉,人人敬佩。
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徐達,居然在給那位先生當護衛!羅貫中心中暗暗想道:不過憑他那壹身通天的學問,徐達能天天跟隨也是他的福氣。
“原來是羅先生!”徐達道,“徐某壹介武夫,對先生向來也是很欽佩的。”
以前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,他就聽說過張士誠那邊有個出色的謀士叫羅貫中。
後來羅貫中寫出了三國演義,名聲也播於四海。
沒想到羅貫中這麽壹位大學問家,也開始輔佐皇上了。看來大明真是民心所向,讓敵人的謀士都願意出山相助,他心中想道。
“秦先生呢?”朱元璋問道。